化学化工与材料学院“润心”家课堂

发布时间:2025-04-10文章来源:化学化工与材料学院 浏览次数:

春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也是学生心理波动的高发期。这一时期,学生心理问题高发,一些精神疾病也容易复发。通过家课堂,聚焦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家长共同守护孩子的成长。

一、春季心理问题高发的原因分析

(一)环境因素

气候影响:春季气压波动大、日照时间变化,影响人体血清素(调节情绪的神经递质)分泌,易引发情绪低落或躁动。

昼夜节律紊乱:开学后作息调整困难,部分学生因长期熬夜导致生物钟失调,加剧疲劳和焦虑。

(二)学业压力

学期关键节点密集:大二、大三学生面临专业分流、竞赛(如“挑战杯”“互联网+”)、四六级考试;大四学生需完成毕业论文、实习、考研复试或求职面试。

内卷现象:部分学生因同辈压力盲目参与多线程任务,导致身心透支。

(三)人际关系与情感波动

寝室矛盾高发:生活习惯差异(如作息、卫生)易引发冲突,内向学生可能长期压抑情绪。

情感问题:春季易激发孤独感,恋爱关系波动(如分手、单相思)可能成为心理问题导火索。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与挑战

(一)普遍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呈现高发态势,主要表现为心理健康问题普遍化、抑郁与焦虑风险突出以及精神障碍患病率较高等特点。中国科学院发布的心理健康蓝皮书《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抑郁风险检出率为21.48%,焦虑风险达45.28%。另一项发表在《心理学前沿》的研究,调查了全国43个城市、23所大学,共计大约10万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平均的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2.8%。这些数据反映出当前大学生群体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与健康隐患。

(二)严重性

心理问题可能导致学业停滞、社交退缩,甚至极端行为。

一方面是压力累积,长期未解决的心理问题会引发“压力滚雪球”效应——焦虑情绪损害学习效率 → 学业下滑加剧自我否定 → 社交回避导致支持系统崩塌 → 最终可能诱发极端行为(如自伤、自杀)。另一方面从心理病理学视角来看,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若持续6个月以上,可能引发大脑海马体萎缩(影响记忆力)、前额叶皮层功能抑制(导致决策困难),形成生理与心理的恶性循环。

(三)隐蔽性

许多学生表面正常,但通过社交媒体或日记表露消极情绪,需家长细心观察。学生群体中,心理问题的隐蔽性往往使其在早期难以被察觉,而一旦问题浮出水面,往往已经到了需要专业干预的阶段。例如,学生的成绩波动常常被简单地归因于“努力不够”或“学习方法不当”,却忽略了其背后的心理因素;事实上,心理问题会导致注意力涣散、记忆力减退等认知障碍,从而直接影响学业表现;然而,这些问题并非通过补习或增加学习时间就能解决的。

三、家长常见认知误区

“孩子以前很乖,不可能有心理问题” ▶ 心理问题与性格无必然联系,乖孩子可能因长期压抑更易崩溃。

“年轻人抗压能力太差” ▶ 当代大学生面临多重叠加压力,需科学应对而非简单归因于“脆弱”。

“心理问题会自愈,别太矫情” ▶ 心理疾病与身体疾病同理,拖延治疗可能慢性化。研究表明,未经干预的抑郁发作平均持续6-8个月,20%会发展为慢性抑郁。

“孩子就是想偷懒,拿心理问题当借口” ▶ 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心理疾病患者存在“意志力受损”,如抑郁会降低多巴胺分泌,导致启动任务能力生理性下降,非主观懒惰。

“看心理医生 = 脑子有病,丢人”▶ 心理咨询服务于心理健康促进(如压力管理),与“精神病”无必然关联。美国大学生心理咨询使用率超40%,被视为常态资源。

“孩子没说 = 没问题”▶ 沉默可能是“求助无望”的表现。调查显示,68%学生因“说了家长也不懂”选择隐瞒,实则渴望被主动发现。

四、家长如何识别心理问题信号

(一)情绪信号(从对话中捕捉)

直接表达:“活着没意思”“我什么都做不好”“没有人理解我”。

间接暗示:频繁抱怨身体不适(如头痛、胃痛),但体检无异常(可能是“躯体化症状”)。

(二)行为信号(通过观察发现)

学业表现:成绩突然大幅下滑、频繁拖延作业、拒绝谈论学习。

生活习惯:昼夜颠倒、暴饮暴食或体重骤减、卫生状况恶化(如不洗澡、房间脏乱)。

消费异常:突然大量网购(补偿心理)、借贷或过度节省(可能伴随自卑)。

(三)社交与网络痕迹

社交媒体:转发悲观文章(如“自杀干预指南”)、发布黑白图片或抽象压抑文案。

现实社交:拒绝参加家庭聚会、不再与老朋友联系、对室友/同学抱怨增多。

五、发现心理问题后的应对策略

(一)冷静沟通,避免指责

1.允许自己短暂震惊

心理准备:接受“孩子生病≠家庭教育失败”,避免陷入过度自责或否认(如“老师肯定弄错了”)。

生理调节:深呼吸10次,喝一杯温水,待情绪平复后再联系孩子或学校。

2.避免即刻质问孩子

错误做法:电话/消息轰炸孩子:“辅导员说你心理有问题,到底怎么回事?!”

正确做法:暂不主动提及学校通知,先联系辅导员获取详细信息(如症状表现、专业建议)。

3.接纳引导孩子解决问题

第一步:接纳情绪、承认痛苦的真实性→ “你最近一定很累吧?妈妈很心疼。你一个人扛了这么久,一定很辛苦吧?”

第二步:给予安全感、传递无条件支持→ “无论发生什么,我们都会和你一起面对。如果你现在不想说,等准备好了随时找我们。”

第三步:引导行动→ “学校有专业心理老师,我们陪你预约一次聊聊好吗?”

(二)专业资源使用

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免费且保密,可通过qq347369390或电话3196142(校本部)5665525(大学园)进行预约。

医疗介入:如有必要,请带孩子前往三甲医院精神科/心理科诊疗,越早治疗,康复希望越大。

药物管理:督促遵医嘱服药,记录副作用(如嗜睡、头晕),定期复诊。

(三)家庭环境调整

暂停施压:公开表态“健康比成绩重要”,允许暂时休学、减少世俗的评价指标、降低各方面的要求。

陪伴计划:家长陪伴,可以通过电话、视频等沟通,减少孤独感。

重建关系:聚焦当下解决方案,营造良好亲子关系,增加情感联结。

(四)家校协同支持

与辅导员保持联系,及时沟通在校在家表现,但不过度干预孩子隐私。

调整家庭期待,减轻孩子压力,如暂缓考研、允许休学调整。

关注孩子情绪,传递“心理生病不可耻”的理念。

(五)给家长的关键提示

放弃“归因执念”:停止追问“为什么得病”(易让孩子感觉被审判),转向“如何一起应对”。

理解“疾病≠意志”:我们不会指责骨折患者“为什么不能走路”,同理也不应该责备心理疾病患者“脆弱”。

警惕“健康者偏见”:家长自身抗压强≠孩子理应同等承受力。青少年大脑前额叶(理性决策区)25岁才成熟,生理层面更易情绪失控。

心理问题如同感冒,越早干预,康复越快。让我们携手为孩子撑起一片晴空!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张正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