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初“润心”家课堂内容参考
新学期伊始,孩子开启大学生活,这不仅是他们人生的新阶段,也是家长们面临心理挑战的时期。孩子远离家庭,家长难免担忧孩子的学业、社交、生活等方方面面,通过家长“心”课堂,与家长一起探讨如何应对这些心理变化、更好促进学生成长。
一、开学初状态调整
(一)常见心理问题
1.过度担忧
担心孩子独立生活能力不足,比如不会打理个人卫生、合理安排饮食。同时忧虑孩子在学业上能否适应大学更自主的学习节奏,害怕他们跟不上课程,成绩不理想。还操心孩子在新环境里能否交到朋友,融入集体,会不会遭遇人际交往困扰。
2.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是指个体与重要他人(如父母、孩子)分离时,产生的过度焦虑、不安和恐惧等情绪反应。在亲子关系中,家长和孩子都可能出现分离焦虑,尤其在孩子进入大学等重要人生阶段的分离时刻更为明显。孩子长期不在身边,家长内心空落,难以适应孩子突然离开的生活状态,甚至会影响自己的日常生活节奏和情绪状态。
3.亲子沟通障碍
家长和孩子成长在不同时代,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和价值观都有很大变化,孩子在不同成长阶段有不同的心理需求和特点。家长如果不了解这些情况,缺乏有效的沟通技巧,容易引发矛盾冲突,导致沟通不畅,影响亲子关系。
(二)应对策略
1.调整心态
(1)认知重构:家长要意识到孩子上大学是成长的必经之路,是孩子走向独立的重要标志。接受孩子已经长大,有能力去探索和适应新环境这一事实,不再将孩子视为完全需要自己照顾的个体。比如,当家长担心孩子不会洗衣服时,要提醒自己孩子有学习和成长的能力,相信孩子能够在学校学会照顾自己。
(2)转移注意力:将生活重心从孩子身上转移一部分到自己身上,重新发掘和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可以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如参加社区的书法班、绘画班,既能丰富自己的生活,又能结识新朋友,拓展社交圈子,缓解因孩子离开而产生的孤独感。
(3)积极自我暗示:当出现过度担忧孩子的想法时,及时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告诉自己“孩子在学校会过得很好,他有能力处理好自己的事情”,通过不断强化这种积极的思维方式,调整自己的心态,减少焦虑情绪。
2.了解孩子的大学生活
大学确实和小学中学有着很大的区别,孩子能够进入大学学习,已经证明我们孩子的能力以及咱们家长教育的成功。为了更进一步了解孩子、贴近孩子生活,我们可以主动通过学校官网、文件等,了解大学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考核方式,清楚大学更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鼓励孩子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制定学习计划,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加入新生家长群,与其他家长交流经验,获取实用信息;也可以关注教育论坛,参与大学教育话题讨论,了解招生政策、就业趋势等;还可以参加学校活动,实地感受校园氛围,了解教学设施和生活环境,掌握孩子在校情况。
3.保持适当联系:与孩子保持适度的沟通,既不要过于频繁地打扰孩子,影响他们的独立生活,也不要长时间不联系让孩子感到被忽视。通过交流给予孩子关心和支持的同时,也了解孩子的生活情况,缓解自己的担忧。
(1)巧用线上沟通工具。根据孩子的使用习惯,选择合适的通讯软件,如微信、QQ等。善用语音通话、视频通话功能,视频通话能让双方看到彼此的表情和状态,更有亲近感,比如每周日晚上固定进行一次 30 分钟左右的视频通话,聊聊这周的生活。还可以利用软件中的分享功能,例如孩子分享校园美景照片,家长分享生活趣事文章,增进彼此了解。
(2)以轻松话题开启交流。线上交流时,不要一开始就问学习成绩这类严肃话题。可以先从孩子感兴趣的内容入手,比如孩子喜欢音乐,就问问最近有没有听到好听的新歌,参加校园歌手大赛感受如何,等孩子打开话匣子,再自然过渡到其他话题。
(3)积极互动反馈。孩子分享事情时,及时回复表达关注。比如孩子说参加了社团活动,回复“听起来很有意思,快和我讲讲细节”。利用表情包活跃气氛,当孩子吐槽学习压力时,发个表示理解的表情包,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共情。
(4)一些小小的注意事项。注意消息发送时间,避免在孩子上课、休息时间打扰。若孩子回复不及时,不要频繁催促,给孩子足够的个人空间。交流时语言简洁明了,避免长篇大论,以免孩子产生阅读压力。
二、关爱与独立:如何在助力孩子成长上找到平衡
探讨如何在给予孩子必要支持的同时,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既不过度干预也不放任自流的教育智慧。
(一)给予必要支持
1.情感支持
(1)保持沟通:定期与孩子交流,可每周固定时间通电话或视频,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倾听他们的喜怒哀乐,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关心和重视。
(2)表达理解:当孩子遇到困难或挫折时,要站在他们的角度理解其感受,给予安慰和鼓励,如孩子考试失利,家长可以说“我知道你肯定很失落,这次没考好没关系,我们一起看看问题出在哪里,下次一定能进步”。
2.信息支持
(1)提供资源:关注孩子所学专业的发展动态和就业信息,为孩子提供相关的书籍、资料、讲座信息等,帮助他们更好地规划学业和未来。
(2)分享经验: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为孩子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但要注意只是分享,而不是强制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
3.经济支持
(1)合理规划:根据家庭经济状况和孩子的实际需求,为孩子提供合理的生活费用,确保他们在学校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2)引导理财:教孩子学会合理规划收支,培养良好的理财习惯,可以给孩子一些关于节约和理性消费的建议,避免孩子因盲目攀比而产生不必要的消费。
(二)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1.鼓励自主决策
(1)给予空间:在一些非原则性问题上,如选择社团活动、购买学习用品等,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家长不要过多干涉,让孩子在实践中锻炼决策能力。
(2)尊重选择:即使孩子的决定可能不是最优的,家长也不要急于否定,要尊重他们的选择,让他们在承担后果的过程中积累经验。
2.引导自我管理
(1)时间管理:提醒孩子合理安排时间,制定学习和生活计划,避免出现拖延或时间安排不合理的情况,如帮助孩子制定一个每周学习和活动安排表,让他们学会平衡学习和娱乐。
(2)情绪管理:当孩子遇到情绪问题时,引导他们学会正确的情绪调节方法,如深呼吸、运动、听音乐等,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提高情绪管理能力。
3.促进问题解决
(1)启发思考:当孩子遇到问题向家长求助时,不要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他们自己思考,如 “你觉得这个问题的关键在哪里?”“你已经尝试过哪些方法了?”帮助孩子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
(2)鼓励尝试:让孩子勇敢地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法,即使失败了也没关系,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积累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把握教育尺度
1.不过度干预
(1)认识成长规律:家长要明白孩子上大学后已经是成年人,有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应该逐渐放手,让他们独立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问题,不要事事都要过问和插手。
(2)避免唠叨指责:不要总是对孩子的行为和决定进行批评和指责,也不要反复唠叨同一件事情,以免引起孩子的反感,影响亲子关系。
2.不放任自流
(1)保持关注:虽然要给孩子足够的自由,但家长也不能完全不管,要通过与孩子的沟通、与辅导员的联系等方式,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帮助。
(2)适时引导:当孩子在学习、生活或心理上出现较大问题时,家长要及时介入,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确保孩子能够顺利度过困难时期。
(四)掌握沟通技巧
下面是一些可以增进亲子间理解与共鸣的沟通技巧,希望可以让我们每一次的家庭对话都成为加深情感纽带、解决问题的桥梁。
1.积极倾听:当孩子分享事情时,停下手中事务,专注看着孩子,用眼神和点头给予回应,不要中途打断。比如孩子讲在学校参加社团活动遇到的问题,等孩子完整表达完再发表看法。同时,在倾听时可以适当重复孩子话语中的关键信息,向孩子确认你理解的准确性,如“你是说在社团活动中,和其他成员在策划方案上有分歧,对吗?”,这能让孩子感受到你在认真倾听并理解他的表达。
2.表达理解与共情:站在孩子角度感受他们的情绪,向孩子表达你能体会其感受。如孩子因考试没考好难过,你可以说“我能明白你现在的失落,准备了那么久,结果不理想肯定不好受”。除了语言表达,还可以通过肢体动作传递共情,比如轻轻拍拍孩子的肩膀、给孩子一个拥抱,让孩子在情感上得到安慰。
3.避免批评指责:即使孩子做法欠妥,也不要急于批评,先了解孩子的想法和动机。比如孩子参加活动耽误学习成绩下滑,不要马上指责,而是询问孩子参加活动的初衷和感受。在了解情况后,用温和的语气和孩子探讨如何平衡学习和活动,例如“我们来一起想想,怎么能既不耽误参加喜欢的活动,又能保证学习不受影响呢?”
4.选择合适沟通时机:不要在孩子忙碌、疲惫或情绪激动时强行沟通。比如孩子刚熬夜完成作业,此时就不适合和他讨论严肃话题。可以提前和孩子约定沟通时间,让孩子有心理准备,比如每周日晚上固定半小时进行交流,这样孩子也能更好地投入到沟通中。
5.运用开放性问题:提问时避免简单的“是”或 “否”回答,多使用开放性问题引导孩子深入表达。比如不要问“你今天在学校开心吗?”,可以问“你今天在学校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让孩子有更多空间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想法。
6.分享自身经历:适当和孩子分享自己类似的经历和感受,让孩子知道他不是独自面对困难。比如孩子在人际关系上遇到困扰,你可以说“我在外面工作的时候,也和同事闹过矛盾,当时我是这样解决的…… 你也可以试试这些方法,看看有没有帮助。”通过分享经历,拉近与孩子的距离,增强共鸣。
三、家校携手:如何提前识别与应对成长中的危机
引导家长与辅导员携手并进,敏锐捕捉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潜在挑战,共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一)关注情绪信号
1.情绪波动异常:如果孩子在与家长沟通时,情绪起伏明显,时而极度低落,时而异常烦躁,或者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中,可能存在心理压力或其他问题。
2.情感表达异常:原本开朗热情的孩子突然变得沉默寡言、冷漠孤僻,不愿意与家人分享生活和感受,对亲情也表现得比较淡漠,这可能是孩子遇到了困扰,试图自我封闭。
(二)留意行为变化
1.生活习惯改变:孩子的睡眠、饮食规律出现明显紊乱,如经常熬夜、失眠,或者暴饮暴食、食欲不振等,可能是心理或生活状态出现问题的表现。
2.出现不良行为:发现孩子有吸烟、酗酒、过度沉迷游戏等不良行为,可能是孩子在通过这些方式来逃避现实中的压力或问题。
(三)重视学业表现
1.成绩大幅下滑:如果孩子的学习成绩出现明显下降,多次挂科,或者在一些原本擅长的科目上也表现不佳,可能是学习上遇到了困难,如课程难度增加、学习方法不当等,也可能是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
2.学习态度消极:孩子对学习缺乏热情和动力,经常逃课、不完成作业,对学业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这可能意味着孩子在学习上遇到了挫折,或者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
(四)了解社交状况
1.人际冲突频发:孩子在与家长交流时,频繁提及与同学、室友发生矛盾冲突,或者感觉自己被孤立、排斥,这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学习生活。
2.社交活动减少:原本喜欢参加各种社交活动的孩子,突然变得不愿意出门,拒绝参加社团活动、聚会等,可能是在社交方面遇到了困难,如社交恐惧、缺乏自信等。
特别想提醒各位家长,一定要正确认识孩子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千万不要觉得孩子是无病呻吟。心理问题和身体疾病一样真实存在,它并非孩子在故意“找麻烦”或“矫情”。孩子向您倾诉自己的困扰和痛苦,是对您的信任,他们需要您的理解和支持。当孩子表达内心的负面情绪时,比如感到焦虑、抑郁、孤独,这是他们在发出“求救信号”。就像身体受伤会疼痛,心理受到创伤同样会产生痛苦的情绪体验。很多心理问题初期可能只是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情绪,但如果家长忽视或不当对待,这些小问题很可能逐渐积累,发展成严重的心理障碍,到那时再干预就会困难得多。所以,家长们一定要认真对待孩子的每一次情绪表达,给予他们充分的理解、耐心的倾听和积极的引导,帮助孩子及时排解负面情绪,让孩子在健康的心理状态下茁壮成长。
如果遇到了问题,家长要相信孩子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孩子遇到困难时,引导孩子自己分析问题,寻找解决办法,而不是直接包办代替。也可以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为孩子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但要注意只是引导,最终的决定权还是要交给孩子。必要时一定要寻求外部帮助!家长可以与学校的辅导员、老师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寻求学校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如安排专业的心理辅导、组织同学帮扶等。如果孩子的问题比较严重,如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行为问题等,家长要及时带孩子到专业的医疗机构、心理咨询机构寻求帮助,进行专业的评估和治疗。
四、心理学书籍推荐
(一)《战胜代际焦虑:父母越平和,孩子身心越健康》
这本书聚焦于父母的焦虑情绪,凭借大量研究及临床经验,深入剖析过度焦虑对孩子心理及家庭关系的负面影响,助力家长识别自身焦虑并加以调节,避免将负面情绪传递给孩子,从而改善亲子关系,为孩子营造健康的心理成长环境。家长阅读此书,能在孩子远离身边的阶段,保持平和心态,减少不必要的担忧。
(二)《有温度的亲子沟通:看见孩子,倾听孩子》
书中运用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结合真实案例,介绍了4C沟通模型,即联结、理解、合作、赋能 。引导家长营造良好沟通氛围,让孩子感受到被爱与尊重,掌握有效沟通技巧,化解亲子沟通障碍。对于家长而言,可通过这些方法,更好地与孩子交流,及时了解孩子在大学的生活和心理状态。
(三)《孩子的内驱力:写给父母的沟通心理学》
书中分析养育环境,提出内驱力养育的“铁三模型”,即当孩子获得联结感、胜任感和自主感时,内驱力便能良好发展。还强调家长关爱自身的重要性,将心理学、教育学理论与案例相结合,指导家长助力孩子发展内驱力。家长阅读后,能鼓励孩子在大学自主探索、学习,培养独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