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心”家课堂 ——2025年秋季学期开学初心理调适

发布时间:2025-09-05文章来源:化学化工与材料学院 浏览次数:

新学期伊始,大学生们正经历从“假期模式”到“校园模式”的关键转换——新生面对陌生的环境、独立的生活,易陷入孤独与迷茫;老生则可能因学业压力升级、人际关系变化,产生焦虑或懈怠。这些波动并非“矫情”,而是成长过程中的正常适应反应。作为家长,读懂孩子的困境、用科学的方式给予关怀,才能帮他们平稳度过适应期,更快投入校园生活,让我们做“适度放手的支持者”,陪孩子平稳成长!

一、关注情绪变化:及时识别“隐藏的烦恼”

(一)孩子可能面临的情况

新生刚入住宿舍,因作息习惯(如有人熬夜学习、有人早起洗漱)、生活细节(如卫生分工、物品摆放)与室友产生摩擦,却不好意思当面沟通,只能压抑情绪,表现为“回家或是打电话时沉默寡言,挂完电话偷偷叹气”。

老生面对新学期难度提升的专业课(如理工科的实验报告、文科的论文写作),因担心跟不上进度,出现“睡前反复刷课程表、白天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焦虑状态。

部分学生因假期过于放松,突然回归规律的学习节奏,产生“不想去学校、提到上课就烦躁”的抵触情绪,甚至出现轻微失眠、食欲不振。

(二)家长具体做法

1.日常观察入微

通过视频通话、电话聊天时的细节判断情绪——若孩子原本喜欢分享校园趣事,突然变得“没什么好说的”;或频繁说“累”“没意思”,且眼神躲闪、语气敷衍,需警惕情绪问题。比如发现孩子连续3天通话时长不足5分钟,且回答问题都是“嗯”“还好”,就需主动深入询问。

2.主动开启“无评判”对话

避免用“你怎么又不开心”“这点小事有什么好烦的”这类指责式提问,改用开放式语句引导表达,比如:“妈妈注意到你这两天说话声音有点低,是不是在学校遇到什么让你为难的事了?不管是小事还是大事,跟妈妈说说,咱们一起想想办法。”倾听时不打断、不急于给建议,先让孩子把情绪“倒出来”。

3.有效安抚与引导

若孩子因室友矛盾烦恼,先共情:“和别人住一起难免有不习惯的地方,你愿意忍着不吵架,已经很懂事了”,再引导他思考:“你觉得室友哪些习惯让你不舒服?如果委婉地跟他说‘我睡眠比较浅,你晚上用键盘时能不能开静音呀’,会不会好一些?”;若因学业焦虑,可帮孩子拆解任务:“这学期有5门专业课,咱们先把每门课的第一章节知识点列出来,每天花1小时预习,慢慢就会有头绪了。”

二、协助调整作息:帮孩子跳出“假期生物钟陷阱”

(一)孩子可能面临的情况

假期里习惯凌晨1-2点睡、中午12点起,开学后需早上8点上课,导致“闹钟响3遍才能起床,上课坐着就犯困,甚至错过早自习”。

部分学生为补作业、赶社团任务,开学初期熬夜到凌晨,白天靠咖啡提神,形成“熬夜-犯困-更焦虑”的恶性循环,甚至出现头晕、注意力不集中的身体反应。

(二)家长具体做法

1.提前1-2周启动“作息过渡计划”

若孩子开学后需早上7点起床,假期最后两周,每天让孩子比前一天早睡30分钟、早起30分钟。比如周一24点睡、10点起,周二23:30 睡、9:30起,逐步过渡到23点睡、7点起。过程中不强迫,可约定“早睡后早上一起视频吃早餐”,用正向激励代替催促。

2.营造“家庭辅助氛围”

孩子在家调整作息时,家长尽量同步配合——晚上10点后关闭客厅电视、降低说话音量,避免孩子因“家人都在活动”而难以入睡;早上按约定时间叫孩子起床,可准备他喜欢的早餐(如热豆浆、三明治),让“早起”和“愉悦感”关联。

3.开学后远程“轻提醒”

孩子返校后,不每天追问“有没有早睡”,可在晚上10:30发一条轻松的消息:“妈妈刚泡了脚准备睡啦,你要是没忙完也别熬太晚,明天上课才有精神呀~”;若孩子说“昨晚熬夜了”,不指责,而是说“那今天课间记得趴桌上补10分钟觉,晚上咱们早点聊,帮你催催睡眠”。

三、鼓励积极社交:帮孩子打破“孤独壁垒”

(一)孩子可能面临的情况

新生因性格内向,开学一周还没主动和同学说话,看着别人结伴去食堂、图书馆,自己只能独自行动,产生“我是不是不合群”的自我怀疑。

老生因上学期和朋友闹矛盾,这学期刻意回避对方,导致社交圈变窄,遇到困难时没人帮忙,情绪更显低落。

部分学生加入多个社团后,因“要参加例会、要做活动策划”忙不过来,又不好意思退出,陷入“想社交又怕麻烦”的纠结。

(二)家长具体做法

1.倾听“社交小烦恼”

不急于“催社交”:若孩子说“没人和我一起吃饭”,先回应:“刚到新环境,大家都需要时间熟悉,妈妈刚上大学时也有过独自吃饭的日子”,再引导他尝试小步骤:“明天去食堂时,看到同班同学可以笑着打个招呼,说不定他也在想怎么和你说话呢?”;若孩子吐槽“社团太忙”,帮他梳理:“你觉得哪个社团的活动最有意思?哪个让你觉得累?咱们可以先保留最喜欢的,其他的跟学长说‘这学期要准备考证,下次再参加’,没人会怪你的。”

2.传授“低压力社交技巧”

教孩子从“小事”开启互动,比如帮室友带一杯奶茶、主动分享课堂笔记、问同学“这个知识点你听懂了吗”;若孩子怕当众说话,可建议他先在小组讨论中说1-2句话,比如“我觉得这个想法挺好,还可以加一点……”,逐步建立社交自信。

3.支持“社交尝试”,接受“不完美”

若孩子说“想参加宿舍聚餐但有点紧张”,鼓励他:“去试试呀,就算没说太多话,能认识几个同学也很棒”;若孩子回来后说“聚餐时没找到话题”,不否定:“第一次参加都这样,下次咱们提前想想大家可能聊的话题(比如最近的热门电影、专业课老师的趣事),慢慢就熟练了。”

四、正确看待挫折:帮孩子把“绊脚石” 变成“垫脚石”

(一)孩子可能面临的情况

新生第一次专业课考试没及格,看着身边同学大多考得不错,产生“我是不是比别人笨”的自我否定,甚至不想去上课。

竞选班干部时,因票数少落选,觉得“自己准备了那么久,还是没被认可”,情绪低落,对其他活动也提不起兴趣。

部分学生找兼职时,投了好几份简历都没回应,或面试后没被录用,产生“我是不是没能力”的焦虑,不敢再尝试。

(二)家长具体做法

1.先“共情情绪”,再“分析问题”

避免说“这点小事有什么好哭的”“下次努力就行”,而是先认可孩子的付出与感受,比如:“妈妈知道你为这次考试刷了很多题,没及格肯定特别难过,换做是我也会失落”;等孩子情绪平复后,再一起找原因:“咱们看看试卷,是选择题错得多,还是大题没答到点上?如果是大题,下次可以提前看看老师给的答题思路。”

2.引导“正向归因”,避免“自我否定”

若孩子因竞选落选说“我太差了”,纠正他的认知:“落选不代表你差,可能是其他同学在组织活动经验上更有优势,咱们可以下次多参与班级活动,积累经验呀”;若兼职没成功,说:“找兼职就像找朋友,需要合适的机会,这次没成,下次咱们再看看其他岗位,说不定有更适合你的。”

3.分享“自己的挫折故事”

比如跟孩子说:“爸爸刚工作时,第一次做项目汇报就搞砸了,当时特别怕领导批评,后来才知道,大家都有犯错的时候,关键是从里面学到东西。你现在遇到的这些事,都是帮你成长的‘小练习’,以后遇到更大的事,就知道怎么应对了。”

五、加强家校沟通:做孩子“背后的同盟”

(一)孩子可能面临的情况

新生因不适应独立生活,出现“错过上课时间、衣服堆着不洗”的问题,却不敢跟家长说,直到辅导员联系家长才知晓。

老生因学业压力大,偷偷逃课,家长问起时只说“在上课”,直到学校发预警通知,才发现孩子已缺课多次。

部分学生对学校的奖学金评定、推优政策有误解,自己琢磨不明白,又不好意思问老师,导致错过重要机会。

(二)家长具体做法

1.提前建立“家校沟通渠道”

孩子开学后,主动向孩子要辅导员的联系方式(微信或电话),并跟辅导员发一条简短的自我介绍:“老师您好,我是XX的家长,孩子刚到学校可能需要适应,以后如果有需要我们配合的地方,麻烦您多提醒,也辛苦您平时多关注他的状态,谢谢!”;关注学校及学院的官方公众号,及时了解奖学金申报、选课安排、心理健康活动等信息。

2.“定期轻沟通”,不“过度打扰”

每2-3周跟辅导员简单沟通一次,比如:“老师您好,想跟您了解下XX这两周在学校的情况,有没有需要我们家长配合的?”;沟通时不追问“有没有跟同学吵架”“上课有没有走神”这类细节,重点关注“孩子是否适应集体生活”“有没有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

3.当“学校与孩子的桥梁”

若孩子说“学校的选课系统太复杂,选不上想要的课”,先安抚他:“别着急,先看一看老师发的选课指南”,把自己建议转达给孩子,帮他一起梳理选课优先级;若学校通知“需要家长配合提交材料”,及时跟孩子确认,避免因孩子疏忽错过截止时间。

新学期的适应期,就像孩子人生中的一次“小爬坡”——会累、会慌、会想退缩,但只要家长能读懂他们的波动、用“不催促、不指责、多共情”的方式陪伴,孩子就能慢慢找到自己的节奏。记住,家长的角色不是“替孩子解决所有问题”,而是帮他们学会“自己面对问题”。当孩子情绪低落时,做他的“情绪树洞”;当孩子迷茫时,做他的“方向灯”;当孩子进步时,做他的“掌声”。相信在科学的关怀下,孩子一定能顺利度过适应期,在校园里收获成长与快乐。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张正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