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现森,男,汉族,中共党员,化学化工与材料学院副教授。入选济宁市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横向课题等项目。授权发明专利5项,发表SCI论文20余篇;作为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微专业负责人,积极完成专业培养体系构建,助力学科建设;以科研反哺教学,将前沿成果融入课堂,激发学生创新活力,指导学生获省级竞赛奖项。
自走上讲台以来,陶现森始终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责任感,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首要使命。在课堂上,他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努力营造开放、探索、互动的氛围。无论是基础课程的讲授,还是前沿知识的分享,都希望学生们能够在课堂上有所思考,有所收获,更能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与热情。
随着教学工作的不断深入,愈发认识到科研与教学并非两条平行的道路,而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关系。科研能够不断拓展教师的知识边界,保持学术敏锐度;教学则让科研更具价值,把成果真正转化为推动人才成长的动力。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陶现森在科研方向上持续深耕电极材料领域,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多篇科研论文。科研过程中的探索和积累,使他能够把最新成果和学科发展趋势带进课堂,真正实现科研反哺教学。
在专业建设方面,陶现森承担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和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微专业的负责人工作。为了更好地服务国家“双碳”战略和产业发展,他深入企业一线调研,了解行业需求,并在领导的指导和支持下,探索校企共建模式。通过产学研结合,有效搭建了覆盖“基础—前沿—应用”的培养体系,让学生既能掌握系统理论,又能锻炼实践能力,实现从理论到应用的有效衔接。
教育的意义,不只是传授知识,更是点燃心灵。记得在指导学生竞赛时,学生们因实验屡屡受挫而情绪低落,他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陪伴他们查阅文献、分析数据,鼓励他们在挫折中寻找突破口。最终,学生们不仅顺利完成项目,还获得了优异成绩。看到他们因坚持而成长,那一刻的他,深切体会到教师的价值,不在于“替学生走路”,而在于“点亮前行的灯”。
陶现森老师不断尝试把科研中的新进展融入课堂,把实验室里的故事讲给学生听。很多学生在课堂上由此萌生兴趣,逐渐走上科研之路。有的学生在本科阶段就发表了SCI论文,有的学生在竞赛中取得了佳绩。看到他们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展现自信和才华,他深感欣慰,也深刻感受到:教师最大的荣耀,不在于掌声与成绩,而在于参与并见证一批又一批学生蓄势生长、绽放华光。
教育是一场双向奔赴。教师因学生而充满动力,学生因教师而获得力量。我愿以科研的严谨、教学的真诚,陪伴学生在求知的道路上不断探索。愿同学们心怀理想、脚踏实地,把大学生活当作一段收获知识、致力创新的旅程;愿你们敢于迎接挑战,不惧失败与困难,用青春与智慧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